|
新闻发布
前言:
诞生于抗日战争隆隆炮火声中,由新四军三师枪械修理所演变成长起来的江淮动力,经过近70年的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现已发展成为以单、多缸柴油机,通用汽油机制造为主,兼营零部件、农业装备、矿业和国际贸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2012年,江淮动力完成新品开发达38个,申报国家专利15项,累计产销各类发动机14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出口产品更是连续十七年雄踞同类产品第一名,销量、主营业务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历经跨越性变革的江淮动力,正以全新姿态努力实现从配套动力供应商向农机装备提供商的战略转型。江淮动力总经理王志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未来3到8年,公司将以产品创新为引擎,战略性发展农业装备、轻型多缸机、小型通用汽油机和配套园林机械;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在升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新产业突破,完成企业整体战略转型。” 整合资源促传统产业升级 为实现“百亿江动”的宏伟蓝图,支撑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如期达成,近几年借助企业退城进区这一有利时机,江淮动力新增投资建设两大工业园区——盐城开发区工业园和建湖上冈工业园,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企业整体搬迁工程。国家级技术研究院和多缸机、汽油机及终端产品、农业装备等新产业将全部进入江动开发区工业园。 作为两大搬迁工程之一的上冈工业园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大本营,规划占地430亩,引进国内外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和研发、检测设备,满足现代发动机制造需要。建成后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将形成年产6万吨各类单、多缸柴油机铸件,70万台套单缸柴油机主要零部件金加工,80万台新一代单缸柴油机生产能力。 其中,,,形成年产6万吨发动机主大件铸造生产能力。该项目造型引进日本东久株式会社脱箱射压造型线,熔炼引进美国应达公司中频电炉,同时配备全流程高效旋风加袋式过滤除尘系统完成铸件生产,建成后将成为苏北地区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铸造基地。项目2012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13年底竣工投产。新一代节能环保单缸柴油机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新建单缸机多品种混线生产总装线、环形试车线、整机油漆线9条,形成年产新一代节能环保单缸柴油机80万台生产能力。 “我们测算了一下,将铸造、金加工、装配全都集中到上冈工业园区后,每年仅物流费用就可节省500万元;设备升级、工艺改进后,每年又可节约人力费用1050万元……不仅如此,公司搬迁后,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与场地的扩大与调整,还有利于我们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环境保护与工业卫生措施,实现保护环境、保护工人身心健康的目的。”公司副总经理、单缸机事业部总经理陈忠卫对于零部件制造及单缸机升级产业全部搬迁至江动上冈园区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表示未来单缸机发展将以6~35马力卧式水冷单缸机为主,市场总量10%占有率为目标,打造“成本领先”运营模式为主线,K系列小型机、ZH1125以上大功率机型优化及全系列“节油”改造为产品突破口,着力拓展市场广度和深度。 能否实现效益提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强化传统产业的经营管理。在陈忠卫看来,今年下半年要完成的整体搬迁,将会是江动单缸机板块涅槃重生、二次起航的一次绝佳机遇。它将彻底改变和解决目前生产厂区分散、物流混乱、费用居高不下、人员配置浪费、工艺难以调整等瓶颈问题,事业部整体营运效率将会得到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将成为江淮动力发展的又一历史里程碑。 转型农装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产业结构升级步伐逐步加快,依托在发动机——特别是拖拉机配套方面的优势和在农业机械领域多年耕耘的经验,2011年正式介入农业机械化终端产品制造行业,目前部分型号的插秧机、收割机产品已开始投放市场。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公司十二五战略规划提出:以“国外做园林、国内做农装”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开拓农业装备,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内外销业务的均衡、持续稳定增长。 公司产业链将向下游延伸,重点进入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的玉米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公司的发展战略。业内分析人士称,在中国经济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品价格不佳的大背景下,公司发展战略转向农业机械,集中精力发展农业机械,有望通过内生发展和资本运作两种途径分享农机行业未来十年黄金发展期。 开发区工业园项目是江淮动力实现未来战略规划落地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开发区工业园项目占地917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工程完成后,将为新兴产业研发、做大做强提供强劲后力,在成为江动新的管理、生产经营和产品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将具备年产20万台高速轻型多缸柴油机及主要零部件、200万台套汽油机及终端产品、5万台套水稻及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和园艺机械生产能力。其中,,新建满足55至200马力的中大马力拖拉机装配线、玉米收割机装配线及与其相配套的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涂装生产线,2013年年底竣工投产。 农业装备是江动近年来深思熟虑后大举进军的新产业。从地方政府到江动决策经营层,对其发展均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到2017年要实现产销规模达30亿元”的目标。2011年,江淮动力与韩国境内享有盛名的农业机械上市公司——东洋物产企业株式会社牵手合作,成立东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插秧机装配线、收割机装配线、拖拉机装配线及油漆线、测试线,并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引进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企业取得了快速成长。 2012年底,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力求打造农业装备专业制造商的江动农装事业部成立。目前组织架构搭建、配套体系建设、员工队伍建设等工作都在快速推进,以确保农装产业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今年下半年,公司还将在优化整合海外市场资源的基础上,在美国成立园林机械事业部。该事业部的成立,必将加快推进江动的国际化进程,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管理模式以内养外 纵观国内机械行业格局,同类型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行间的无序竞争致使众多动力企业面临两难的局面。如何跳出这场无序竞争?业内专家指出,低毛利无序竞争意味着市场集中度不高,也意味着行业洗牌正悄然来临。要在国内泱泱数千家机械企业中成功突围,一方面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深挖内部潜能,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必须强化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拉开与追随者的差距;另外,要延伸产业链,抢占“食物链”的前端,掌握定价话语权。 2013年,江淮动力提出了“以两个流程带动四个体系建设”的创新管理模式,即通过产品交付流程和精益生产流程的持续改善,拉动市场战略、研发、生产营运与人力资源四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发挥协同效应。通过两个流程拉动四个体系的建设,从客户与市场需求入手, 从开发立项管理到图纸设计,从设计论证到工艺评审,从采购配套到生产设备,从制造论证到市场验证,从上市策划到售后服务等整套流程实现全面细节管理。江淮动力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零缺陷”的完美产品品质,每个生产员工都视下一环节为“客户”,确保高质量、高标准输出。 以“客户”为中心建设市场体系,是近年来江淮动力的一项核心工作。为全面了解和提高客户对江动产品以及服务的满意度,公司今年启动实施了“与市场零距离”工程。深入进行市场研究,明确客户及市场的需求,以确立公司未来3至5年的市场发展战略。整合现有营销体系,将营销团队分派至各事业部并进行归口管理,做好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根据现有产品梳理出核心竞争产品,确定江动的规模产品、利润产品和明星产品。构建合理的品牌架构,确立科学的品牌发展路径,重塑江淮动力品牌形象,凭借强势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利润率。相信市场体系将充分发挥其智囊、参谋的功能,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以市场为导向,必定会不断提升江动品牌溢价,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我们在此之前一直在筹备产品交付流程,这是一个自内而外的循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从初期的信息输入到末端的产品交付,以精益生产流程为依托,纵向整合内外部生产链流程,将原本分散的市场、研发、生产营运及人力资源等快速且有效地整合,建立起以内养外的良性循环机制。”王志城介绍。 回首中国中小功率柴油机发展史,江淮动力引领行业完成了两次技术革命,从2105立式双缸柴油机、1105立式柴油机、S195卧式柴油机,到我国第一台直接喷射式节能单缸ZH1100W型柴油机的问世,再到10kw以上单缸柴油机的滚动轴承,江淮动力多项技术创新无数次在业内引起的轰动,奠定了江淮动力在业内领先的技术地位与品牌优势。江淮动力深谙研发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是其持续增长的第一要素。江淮动力每年将利润的20%左右投入到新产品和前瞻性技术开发上。从日本、韩国等国家吸纳了一批农装行业的专家、教授等高新技术人才,消化、吸收、再创新,营造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以确保公司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规划在今年研发团队将达到300人的规模,全面打造国际化农装研发基地。(C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