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发布
2016-3-30
(1)不过分提高出炉温度,不要高温储存或保温铁液,坚持“速熔快出”,避免高温保温和长时间“过热”, 从冶金学角度上说要尽可能“一次过热”而不是多次过热,这样可以防止晶核生成物消耗过多,也可以避免过分剧烈的脱氧反应。就铸造车间生产现场管理而言,应避免感应电炉熔炼铁液等待造型的现象,尽可能地使造型速度与电炉的熔化率相匹配,将铁液保温时间尽量缩短,升温后尽快出炉,避免铁液过热导致形核能力差带来的不良影响。 (2)强化孕育处理措施。出铁前对铁液进行孕育处理,可以预防和抑制白口倾向。孕育效果以“后孕育”效果最佳,即在浇注时在浇包流铁嘴进行孕育的方法(要求均匀撒在铁液上经浇口杯进入铸型,孕育剂颗粒不能大),这样可以促使石墨朝着A型方向变化,可以有效抑制或消除过冷石墨(D型和E型)的生成。选择长效孕育剂(如硅钡孕育剂FeSi70B5类),可以显著防止E型石墨形成。 (3)选择和使用含氮量低的增碳剂。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沥青焦炭等制作的增碳剂,会使厚壁铸件产生针状气孔及缩孔缺陷。因此,应尽量采用含氮量低的废电极石墨等制作的增碳剂,可以有效减少此类铸造缺陷。生产球墨铸铁铸件还必须选用低硫的石墨型增碳剂,因为硫含量高不仅障碍石墨化,而且障碍增碳剂的吸收,从而影响石墨球的数量,降低球墨铸铁铸件等级。 (4)出铁水前,给炉内加入经过预热干净无锈的新生铁块,是消除薄壁铸件产生过冷石墨和边角白口的有效措施(如单体铸造活塞环)。在熔炼的后期,加入一定比例新生铁(俗称面包铁块),由于新生铁中所含的初生石墨能起晶核作用。因而,出铁前(在1420℃左右)取样后,加入少量(即配料中新生铁总量的5%~10%)新生铁,可以有效防止薄壁铸铸件产生过冷石墨及尖角白口现象。其依据是“未溶石墨质点理论”,有效避免薄壁铸件产生白口缺陷,有效改善薄壁铸件切削性能。站在安全生产角度要求:所加入新生铁块必须烘烤,预热是必不可少的,防止飞溅,以免烧伤熔炼操作工。 (5)电炉熔炼铁液时原则上CE量应略高于冲天炉。使用感应电炉也必须控制好铁液的化学成分。虽然化学成分不作为铸件验收的重要依据,但是化学成分的稳定是生产牌号铸铁的基础。有的单位及熔炼工人不重视对铁液化学成分的控制,加上有的熔炼操作工的偏面认识,只知道硫是有害元素,认为硫含量越低,生产的铸件质量就越高。孰不知,用感应电炉熔炼孕育铸铁时,为保证孕育的效果良好,应使铁液中的wS=0.045%~0.065%,以不超过wS=0.08%为好。实践证明,此时铸件金相组织几乎全部为A型石墨,且长度在2~3级,经孕育后即可达到4~5级。珠光体含量≥90%。由于成分比较稳定,基体组织和石墨形态得以改善,力学性能也相应得到提高,减少了缩松、缩孔和微裂纹等铸造缺陷。 转载请注明出处:www.dujihe.com |